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党史博览
【党史人物】杨伯恺——十二桥烈士
来源:南充市委党史办        发布时间:2016-04-15 11:38:47

 

杨伯恺烈士【1】.jpg

杨伯恺烈士

 

杨伯恺烈士及家人.jpg

杨伯恺烈士及家人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生于营山县小蓬乡杨家花园。杨伯恺就学于圣水寺,后在络市高小,顺庆职中读书。1917年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杨伯恺于1919年3月,从上海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热省勒工厂做工。1922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4年1月,杨伯恺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五卅”惨案爆发,杨伯恺回到上海,就立即投入革命斗争。他连续在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1925年秋,党派杨伯恺四川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办起了“中法大学”,他任教务长,使该校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校培养干部的学校。杨伯恺配合杨闇公筹建党组织,指导四川各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做发展国民党(左派)的工作。
  
  1926年1月,杨伯恺为了筹建中共营山支部,回到故乡向党、团中央连续写信报告组织发展情况。杨伯恺回家后,办起了农民夜校。3月在小蓬乡杨家花园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推动了全县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在“中法大学”成立,杨任教育委员。以后他将罗瑞卿、李春畅等240人推荐为武汉“黄埔分校”学员。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惨案前夕杨得知国民党反动派将对参会者下毒手,但他们坚定地参加了大会。反动派对到会群众进行屠杀时,他头部受伤,幸免逾难。中共重庆地委和省委党部遭破坏后,杨伯恺立即到武汉出席中共中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汪(精卫)合流后,杨伯恺偕夫人危淑媛到上海创办了“辛恳书店”,他任文化支部书记。其间,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十多部理论书籍,并在《二十世纪》杂志上发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1938年杨伯恺受到党组织派遣四川,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他在成都任协进中学教务主任,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反动派对此极为不满,他被辞职,1939年初,杨伯恺在成都辞去朝阳大学任教后,他为《华西日报》写社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10月,杨伯恺与李相符、田一平等创办了《大学月刊》,宣传民主宪政,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运动。他在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1943年春,杨伯恺被《华西日报》社正式聘为主笔。几年中,他先后写了千余篇文笔犀利,正气凛然的社论文章,毛主席和苏联大使都为之大加赞赏。
  
  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蒋介石查封后,杨伯恺又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他任总经理兼主笔,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1946年7月,《民众时报》又被查封,杨伯恺把报社印刷厂改名为“华昌印刷厂”出版进步书刊。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十分害怕。1947年6月,将他逮捕关押在“将军衙门监狱”长达两年7个月。杨伯恺用坚强的意志,挫败了敌人的利诱,忍受了各种酷刑,以高贵的品质感动了看守的宪兵,使他得以在狱中钻研自然辩证法,写出数万字的学习笔记。
  
  1949年1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和31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杨伯恺遇难后的遗体,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营山县委、县政府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特在县城近郊建立杨伯恺衣冠墓和络市革命陵园。

 

  相关链接

 

  链接一:

革命烈士杨伯恺小传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家花园。杨伯恺就学于圣水寺,后在骆市高小,顺庆职中读书。1917年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杨伯恺于1919年3月,从上海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制造火车头的史乃德工厂做工。1922年6月,杨伯恺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4年1月,杨伯恺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五卅”惨案爆发,杨伯恺回到上海,又立即投入革命斗争。他连续在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
  
  1925年秋,党派杨伯恺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办起了“中法大学”,他任教务长,使该校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校培养干部的学校。杨伯恺配合杨闇公筹建党组织,指导四川各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做发展国民党(左派)的工作。1926年1月,杨伯恺为了筹建中共营山支部,回到故乡向党、团中央连续写信报告组织发展情况。杨伯恺回家后,办起了农民夜校。3月在小蓬乡杨家花园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推动了全县农民运动的发展。
  
  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中法大学”成立,杨任教育委员。以后他将罗瑞卿、李春畅等240人推荐为武汉“黄埔分校”学员。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惨案前夕杨得知国民党反动派将对参会者下毒手,但他们还是坚定地参加了大会。反动派对到会群众进行屠杀时,他头部受伤,幸免于难。中共重庆地委和四川省委党部遭破坏后,杨伯恺立即到武汉出席中共中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汪(精卫)合流后,杨伯恺偕夫人危淑媛到上海创办了“辛恳书店”,杨任文化支部书记。其间,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十多部理论书籍,并在《二十世纪》杂志上发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1938年杨伯恺受到党组织派遣四川,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他在成都任协进中学教务主任,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反动派对此极为不满,他被辞职,1939年初,杨伯恺在成都辞去朝阳大学任教后,他为《华西日报》写社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10月,杨伯恺与李相符、田一平等创办了《大学月刊》,宣传民主宪政,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运动。他在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1943年春,杨伯恺被《华西日报》社正式聘为主笔。几年中,他先后写了千余篇文笔犀利,正气凛然的社论文章,毛主席和苏联大使都为之大加赞赏。
  
  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蒋介石查封后,杨伯恺又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他任总经理兼主笔,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1946年7月,《民众时报》又被查封,杨伯恺把报社印刷厂改名为“华昌印刷厂”,出版进步书刊。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十分害怕。1947年6月将他逮捕,关押在“将军衙门监狱”,长达两年7个月。杨伯恺用坚强的意志,挫败了敌人的利诱,忍受了各种酷刑,以高贵的品质感动了看守的宪兵,使他得以在狱中钻研自然辩证法,写出数万字的学习笔记。
  
  1949年1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和31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营山县委、县政府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特在县城近郊建立杨伯恺衣冠墓和骆市革命陵园。

 

  链接二:

川大记忆——杨伯恺烈士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12月16日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 家坝。1917年,杨伯恺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他同第一批勤工俭学学生从上海赴法国。1921年,他积极投身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1922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3月,杨伯恺回到上海。时值“五卅运动”爆发,他立即投入革命运动,连续在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1925年秋,党组织派杨伯恺回四川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开办“中法大学”,并担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
  
  1926年3月2日,四川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农会——营山县农民协会在杨伯恺的家乡正式成立。在此期间,杨伯恺还筹建了第一个中共营山支部,并及时向党中央、团中央写信报告了组织发展情况。 
  
  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回重庆参加中共重庆地委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国民党右派对手无寸铁的到会群众进行野蛮镇压,杨伯恺头部受伤。“三·三一”惨案后,中共重庆地委和省委党部遭到破坏,四川一片白色恐怖。杨伯恺毅然决定到武汉寻找党组织。1927年4月,杨伯恺来到汉口,被党组织分配在汉口一所中学任教。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不久,杨伯恺接到党组织通知,让他立刻离开学校赴广州。杨伯恺偕夫人危淑元到达上海后,始知广州苏维埃政府已撤退。于是,杨伯恺便留在上海,在中共沪东区委领导下参加党组织的工作。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从上海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会见了叶剑英,听取回川工作的意见。到达武汉后,他安排妻儿先行返川,自己则和学生陈同生一道去山西作川军的统战工作。1937年冬,他们来到第22集团军总司令、营山同乡邓锡侯驻防的山西省洪洞县。杨伯恺向邓锡侯介绍了共产党关于联合抗日的主张,邓锡侯深为感佩,表示愿意捐弃前嫌,与八路军携手抗战。 
  
  1937年底,杨伯恺回到成都后,在文教界和川军上层从事统战工作。这时,他应成都协进中学校长、川军进步将领陈离的聘请,担任该校教务主任。他经常对学生灌输抗日爱国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并输送了许多学生到延安抗大学习。 
  
  1944年,杨伯恺积极协助张澜在成都建立民盟四川省支部,并以个人名义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兼四川支部宣传部长。在《华西日报》的几年中,杨伯恺不断为民主而呐喊,先后写出了《民主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等社论文章,这些文章如同一支支利箭射向国民党统治集团。为此,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查封后,杨伯恺又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任总经理兼主笔,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为擦亮大众眼睛,唤醒人民而战斗。可是不到3个月,《民众时报》又被勒令停刊。但杨伯恺又办起了《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摘》,继续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 
  
  1947年夏,国民党当局为了稳定日益动荡的时局,密令军警宪特机关抓捕革命人士。在此危急时刻,同志们劝杨伯恺离开成都躲避风险。杨伯恺说:“我在领导盟务,平时号召革命,在紧急关头,自己不该躲避。”他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持战斗。 
  
  6月2日凌晨,丧心病狂的国民党特务查抄了杨伯恺的住所,并将其关进成都将军衙门监狱。当敌人企图以写悔过书作为释放条件时,杨伯恺严辞拒绝:“我绝不写一个字,就是马上枪毙我也不写。死怕什么,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死得有价值!” 
  
  1949年8月,国民党作出死守四川的部署。为了镇压人民革命,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他们大肆屠杀革命者。1949年12月8日,55岁的杨伯恺与同狱的30余位革命战友,被残酷屠杀于成都十二桥。 
  
  在杨伯恺牺牲后的第17天,即1949年12月25日,成都和平解放。为庆祝成都解放,在东胜街沙利文旧址召开的一次宴会上,贺龙在向杨伯恺的遗孀危淑元敬酒时说:“杨伯恺同志是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他的牺牲,我们都很惋惜。请你不要难过,这仇一定要报的。”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廉洁四川
南充市高坪区监察局 | 阆中廉政网 | 南部清风网 | 西充清风 | 廉洁仪陇 | 营山纪检监察网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11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