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红色经典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18-03-09 09:48:41

 

  朱德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年龄最大的重要成员,但1949年至1976年这27年间,在中央诸多领导人中,却数他在调查研究方面走的地方最多、写的调研报告最多。

 

  “深入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

 

  朱德身为军人,戎马一生,但他非常关注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他曾经教育儿子说:“深入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许多新的办法,把工作推向前进。”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明确提出:“要看到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我们要找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探索这条道路,他不顾年老体衰,每年都要拿出两到三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20多年间他外出视察的次数多达一百七八十次。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东到东海,除了台湾、宁夏、西藏外,全国其他省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亲自到过的工矿企业、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达300多个。夫人康克清对他最为了解:“给我的直观感觉是,这些实地考察,加深了朱老总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他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他热衷于通过调查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从1951年到1966年,他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业实际情况的调研报告,其中有98份报告是他亲自主持形成的,其内容涵盖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手工业、水利、军工生产、山区建设、矿产开发等等,非常全面,很多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建设性意见,有的还富有前瞻性,例如他最早提出的开发海南岛的意见。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朱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到海南岛视察的中央领导人。1957年1月,他在海南进行了20多天的考察,认为海南水路交通发达,许多港口既可建成军港,也可成为商港,欧洲来船便利,邻近香港,还可成为出口基地,便致电中央建议开发海南岛。1963年1月,77岁的朱德第二次到海南岛考察。路过琼海县城时,当地陪同人员请他到县委休息一下,但他一下车就转到集贸市场里头,询问菜多少钱一斤,鱼、肉多少钱一斤,原来他在就地调研。快要离开集市时,他被群众认出来了,大家都说:朱总司令来啦!一下子围上来很多人。为了安全起见,当地陪同人员请他快点走出集市。他却说:“不要紧,别这么紧张嘛!”慢慢走出集市时,他对当地负责人说:“对集市贸易应该加强领导,不要硬反。人民群众需要的东西反不得。”他在听取海南区负责同志汇报海南岛的资源情况,并深入通什、榆林等地考察后指出:“所谈所见,说明了海南岛的地上和地下资源十分丰富,许多物资都便于出口,极有发展价值和发展前途,只是劳动力比较缺乏。这样好的地方,我以为只要财力所及,即应积极组织力量从速进行开发。”这次考察后,他再次向中央建言:海南岛是我们祖国的一块宝地,应抓紧开发!并对开发的方向和政策提出了具体意见。1988年,海南终于从广东省一个行政区变成一个省份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我外出活动,只是为了关心生产”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朱德进行调查研究的终极目的。他说:“我外出活动,只是为了关心生产,看到庄稼在长,看到树木在长,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他的调研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如何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来进行。他认为只有生产发展了,一切矛盾才能解决。因此,他反对教条主义,注重实事求是。他对于手工业改造的意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精神。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手工业改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之一。1956年5月15日,正是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朱德把时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白如冰找去谈话,以了解手工业合作化运动情况。听了白如冰的汇报,朱德认为:“组织合作社要注意保持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凡是不宜集中生产的,不要勉强集中。搞大的合作社一定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否则,即使搞起来了,也会垮台的。”针对当时有的地方组织合作社盲目追求集中,结果集中起来后没有厂房,只好在露天生产导致生产下降的现象,朱德愤然:“这种盲目集中的现象必须立即制止!”当了解到这种现象没有引起各地党委的重视,有些地方同志认为管理合作社是合作总社的事,他们只看重地方工业,而不重视手工业合作社时,朱德不以为然:“这种想法是不适宜的,手工业合作社与地方工业同样是重要的。一定要让各地党的负责同志亲自抓。”随后,白如冰谈到手工业合作社在原料供应、产品推销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提出是否取消合作总社,因为当时苏联已经取消手工业合作总社,白如冰等也准备这样做。朱德劝道:“解决原料、销路不一定都由总社包起来,可以改由合作社去找。但是,总社还是应该要的。至于苏联取消了总社,他们有自己的情况,我们不能什么都仿效人家的,这是教条主义。目前我们不是要取消这些机构,而是应该加强这些机构。”最后,朱德握着白如冰的手说:“搞手工业产品不要怕没有销路,而是怕产品质量、花色品种搞不好,你们可以搞各式各样的食品,既可以解决国内需要,也可以出口换外汇嘛!”

 

  朱德认为,手工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过去和现在,而且在今后很长时期中,都将是国营工业不可缺少的助手,国家要大力扶植手工业;社会主义时期的手工业应该允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同时存在;要积极发展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行业,对有手艺的老师傅应尊重、爱护和优待,鼓励他们将精湛的技艺传授给青年后辈,不要人亡艺断,绝技失传。今天,这些观点已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人们更加佩服朱德当时那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眼光。

 

  “要讲老实话,不要报喜不报忧”

 

  朱德一生求真务实。无论是与基层群众接触还是听各地干部汇报,他总是鼓励大家讲真话:“你们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了解情况多,要向上边反映真实情况,要讲老实话,不要报喜不报忧。”他的态度是真诚的,因此很多干部群众敢于在他面前反映问题。力主解散农村公共食堂就是他坚持讲老实话的生动反映。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大跃进”时期,农村出现了公共食堂,一度风行全国。1959年2月,朱德到广东考察,在与江门地委负责人谈话时说:“农村办公共食堂是个新事物,到底怎么样,我还要摸一摸。不过,我想,农村办公共食堂,都吃一样的饭菜,像军队一样,这有点生硬。军队都是年轻人,又是作战部队,可以这样办。社员的生活如果长期这样搞下去,就成问题了。这是一个关系到几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随后农村粮食紧张,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广大农民要求解散公共食堂。但囿于当时“左”的思想,很多地方不敢解散食堂。

 

  1961年4月,朱德到四川宜宾调研。此前一年,他回到家乡四川仪陇县时,坚持在公共食堂吃饭,对食堂的真实情况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次他先到宜宾县安边镇,前往附近农村食堂询问群众生活情况。走进民主街大食堂,他握住迎上前来的任美莲的手问道:“你多大啦?在干啥子?”任美莲说:“我15岁了,是这里的伙食团长。”朱德一边看一边问:“食堂有困难没有?小孩的生活怎样安排?老年人吃些什么?”任美莲言语闪烁:“没得好多困难的,娃娃和老年人都有吃的。”朱德又直截了当地问:“你们能吃上饭不?”这下任美莲不做声了,陪同的地、县领导也没出声。朱德教育他们“要实事求是嘛”。随后他又到陕西、河南、河北等省重点调查公共食堂问题。

 

  当年5月,朱德给毛泽东写信,指出公共食堂对人力和物力浪费不少,多数群众愿意回家自己做饭。他的调研意见为中央提供了重要参考,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通过文件规定:“在生产队办不办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公共食堂事实上也随之解散了。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廉洁四川
南充市高坪区监察局 | 阆中廉政网 | 南部清风网 | 西充清风 | 廉洁仪陇 | 营山纪检监察网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116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