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基因 > 礼序家规
劝学 为官 立德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7-08-03 10:22:25

 

中国传统家风的核心理念——

劝学为官立德

 

  平原之战后,颜真卿为其侄子颜季明写下著名的《祭侄文稿》。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风尚,是一个家族长期形成且世代相传的精神风貌。中国人家族观念重,历来重视家庭建设,把“齐家”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积累了丰富的治家经验。历史上那些名门望族的家风,是他们修身、治家、做官、经商等各方面的人生总结,有着各类家庭的成功案例,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从中可以学习治家之道、教子之方。家风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风中的忠孝、礼义、勤俭、清廉等,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也需要我们代代相传。

 

  世家大族的家风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广,如孝亲、睦族、和邻、婚丧嫁娶、经营田产、劝学、交友、做官,等等,其核心理念却传承不变,总的来看,以劝学、为官、立德三点为主。

 

  劝学重教是兴家之本,“学而优则仕”,普通百姓凭借学习上的出类拔萃进入仕宦阶层。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仕宦之家大多由耕读之家通过科举转变而来,而工商之家由科举走上仕宦之路的,固然有之,但微乎其微。一个家族若要保持仕宦之位的世代沿袭,必须在劝学的同时重视道德修养。“德”是维持一个家族长久兴盛的内在因素。世家大族的家风内容以劝学、为官、立德为主。个人追求、治家之道和国家目标三者一致,有机结合。

 

  一

  刘必显(刘墉曾祖)家教很严,提出“崇惇厚、黜浮华”,他“教其子,每不称意即挞之”。刘棨(刘墉祖父)不仅继承了刘必显的这一切,而且“益严乎子孙”。孩子六岁,就要到外面去读书,而不是依偎于父母膝前撒娇。他要求子孙“出于跬步无敢嬉戏”,培养孩子的稳重大方气质,长大后“被服食饮,比于寒素”。前面是讲在学业上向高标准看齐,后面则是说在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人只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战无不胜。“读书汲古外不得有他嗜好,亦不得妄有所交接”,专心读书、谨慎交友,以保事业有成。刘棨生了十个儿子,八子全都中过举,八子中又有三人中过进士。刘棨“严家教”功劳很大。

  刘家的私塾先生李漋评价:“近世言家法者,首推东武刘氏。”

 

  二

  王重光出身新城王氏家族,他的家训是:“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在新城王氏家族中,每一个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每一个人必须做道义的事,每一个人所交的朋友必须是读书人,每一个人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的话。从此,“道义、读书”四字,便成为新城王氏的家风。

 

  “忠勤报国”是新城王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王重光对“道义”家风的实践。王重光是王渔阳的高祖,也是家族从诸城迁徙到新城后出现的第一个进士。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王重光任贵州布政司参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北京紫禁城发生大火,皇宫损失严重,为了进行重建,需要在四川、贵州等森林茂密的地区采伐木材。王重光奉命在贵州采木。为了完成采木的工作,他不畏艰难险阻,亲自到人迹罕至的大山中,借宿在苗族山寨里,探虎豹洞穴,攀登巨岩,横渡激流。他所到的地方都是凶险之地,连当地的百姓都不敢去。他上山时在木屐上缀上钉子,下水时仅乘一木,好几次濒临死境,手下张、王两位指挥使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殉职的。各个部落酋长也纷纷向他提供优质木材,但这些大木材都长在绝壁上,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仅凭人力难以搬动。一时间,木材运输成了一个难题。恰遇大雨倾盆,木材被洪水冲出大山,问题迎刃而解。不到一年,王重光所伐的大木材有六百多根,比其他采木的多出三倍。

 

  由于公务繁忙,王重光很少有回家团聚的机会。有一次,王重光回到家中,儿子王之城、王之猷看见他容颜憔悴、疲惫不堪,十分惊讶,哭着对他说:“是因为朝廷的公事所以这样劳累吗?何必让自己受这样的苦!”王重光叹息说:“我不能顾家啊!”第二天就又去办理运输木材的事宜了。王重光因为公事繁忙,所处的贵州又是蛮荒之地,环境恶劣,很快就身患重病,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八月十五,王重光已经病势危重。临终前,他对儿子说:“我勉强支撑病体办公,毫不懈怠,是想报答圣上的恩德。”直到最后都没有一句言及家事。

 

  王重光死后,嘉靖皇帝表彰他“忠勤可悯”,并赐祭一坛。三年后,京城皇宫三殿建成,大司空再次为贵州官员请功,王重光被追赠太仆寺少卿。而贵州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在永宁建祠,并用嘉靖皇帝所批复的“忠勤”二字表额,称为“忠勤祠”。因为王阳明也曾经谪居贵州,当地百姓把王重光和王阳明并称为“二王”,每年祭祀。

 

  三

  颜真卿,我们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却少有人知道他更是一个慷慨赴死、两罹国难的忠烈之士。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颜真卿任平原(德州)太守,他的堂兄颜杲卿做常山(石家庄)太守。颜真卿联合堂兄,率领义军共同作战,颜真卿还被推举为盟主。他们大败叛军,取得了“安史之乱”后唐军的第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官兵的热情与信心,扭转了战局。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唐玄宗不由得伤心叹息:“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这时有人来报,说河北尽陷,只有颜真卿镇守的平原城没有损失。唐玄宗这才开始关注颜真卿,其实他这时候连颜真卿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旧唐书》说:“朕不识颜真卿形状如何,何为得如此!”经此战役,颜氏家族损失惨重,30多人被杀。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一家尤其惨烈。颜杲卿与儿子颜季明一起守常山,后颜季明被安禄山抓做人质,但颜杲卿不肯屈服,大骂安禄山,被割舌而死;颜季明被凌迟处死,尸骨仅剩一头一足。著名的《祭侄文稿》便是颜真卿为其侄子颜季明写下的。平原之战,是颜真卿第一次为国赴难。

 

  颜真卿由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之后屡得升迁,这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嫉恨。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淮西都统李希烈谋反,直接威胁洛阳。宰相卢杞嫉恨颜真卿,便向皇帝进言,让颜真卿前去劝说李希烈投降。颜真卿深知这是陷阱,却说:“君命也,焉避之。”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忠义之心令人佩服。颜真卿劝李希烈归降,李希烈欣赏颜真卿,反劝他助自己反唐。颜真卿指着李希烈的鼻子,痛骂道:“可惜我手中没刀,看你还来不来劝我!”李希烈派人在院中挖了一个大坑,扬言要活埋颜真卿。颜真卿坦然地说:“死就死,这是我的命!”并自作墓志和祭文,准备以死殉国。李希烈还不死心,又让手下在院子里堆上柴,烧起大火,说:“你如果还不投降,就自己往火堆里跳吧!”颜真卿二话不说就往火堆里跳,被李希烈的手下拉住了。李希烈毫无办法,软禁折磨了他三年,最终将他缢死。颜真卿死时骂不绝口,终年77岁。

 

  颜真卿最让我们佩服的是什么品德?是“敢于担当”。而担当,也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知识分子的立身原则,如果知识精英具备了兼善天下的身份、名望和社会地位,而不承担社会责任,会被人斥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最为人所鄙视的。如果为了国家连生命都可置之度外,那生活工作中还有什么委屈不能承受,什么责任不能担当呢?刘必显父子严格教子、王重光忠勤报国,以及颜真卿两罹国难的故事,让后人感动且振奋,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可亲可信可敬,这就是家风的魅力。(刘爱敏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友情链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 廉洁四川
南充市高坪区监察局 | 阆中廉政网 | 南部清风网 | 西充清风 | 廉洁仪陇 | 营山纪检监察网 | 南充新闻网
ICP备案号:蜀ICP备13011665号